
5月8日上午11:00,我校小学部数学备课组组长申雪坤老师做客河北少儿科教广播《1029乐成长》节目,接受主持人丹丹的专访,帮助广大家长朋友们了解数学,做孩子最好神助攻。
如何提高孩子的数学成绩?如何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我们一起来听听申老师的回答吧!
为什么有人学不好数学呢?
A:
确实有很多人感觉学不好数学,可能是以往的应试教学模式,需要面对做不完的难题、怪题,应对各种各样的考试;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很少去经历或说体验知识生成的过程,就很难培养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自然就很难找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在数学方面越来越没有自信心,所以数学很难学好。
我觉得通过一些游戏或者生活中的数学体验培养孩子持续学习数学的兴趣,或者在学习过程中循序渐进的指导孩子学习,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这一点很重要。
数学学习其实是在学习哪些能力?
A:
乐于思考的能力
幼儿园小朋友数0、1、2、3,数得很溜,那数是怎么来的呢?带着这些神秘的问题,通过读绘本、查资料,亲自去探索和体验知识生成的过程,他就真正地走进了数学的世界,爱上了数学学习,能力的达成也就水到渠成了。其实培养学习兴趣就是从启发孩子乐于思考开始的,学会思考很重要。
良好的数学表达能力
低年级的孩子们去便利店买鸡蛋,他可以清楚地说明白要买的数量、花费的金额等等,这就是数学语言在生活中的一种体现。到了高年级,学生不但可以规范表达,而且可以说得“有条有理、有根有据”。一些孩子做题做得可快了,就是讲不出来。其实讲不出来,就是数学表达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我当小老师”角色扮演,家长当学生,学生当老师,让学生给家长讲一讲,孩子能讲明白其中的数学道理,就知道孩子掌握得不错。
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的能力
我们过马路的时候要先看哪边?很多家长朋友可能走过了无数条路,但并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其实它用到的正好是我们一年级学习的跟左右有关的知识;家里的板凳凳子腿坏了怎么办?利用三角形的一些特性来解决,我们加个“称”就可以了。
其实有很多我们生活中的数学,家长朋友们可以和孩子一起动起来,去亲自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会觉得很好玩,这也是让孩子感受数学很有趣、很有价值的一个有效途径。
小学不同年龄段学数学,家长的侧重点要放在哪?
A:
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我觉得1-3年级还是要侧重学习习惯的养成,让孩子们从小就养成好习惯。比如倾听的习惯、书写的习惯、合理安排时间的习惯等等。
那4-6年级我们要在好习惯的基础上,侧重培养孩子主动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让我们的孩子学会学习。
数学学不好一般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对数学毫无兴趣,甚至抵触,成绩很难上去;第二种,在题海中苦苦煎熬,每天做习题,上辅导班,成绩看上去还不错,但靠的是简单的记忆模仿 ,到了高年级就掉下队来。他们的问题都出在哪了呢?
第一种毫无兴趣,显然孩子从接触数学开始,可能就没有一个良好的兴趣启蒙,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可能成绩也不是很理想,找不到数学方面的成就感,长期下去孩子也会怀疑自己的数学能力,觉得自己真的学不好数学,最终就到了抵触成绩上不去的地步了。
兴趣的培养需要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给孩子一个时间段。然后从简单问题开始,让孩子找回自信;并且及时给予鼓励,帮助他建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学习兴趣慢慢就培养起来了。
第二种情况,从孩子大量做题、上辅导班,能看出孩子是很有意愿学好数学的,只是没有找到学习的有效方法,实际就是没有从孩子自身的基础和数学内在的本质上找原因,有的孩子基础本就不太好,还要每天花大量的时间刷大量的题,越是有错越是多做题巩固,这就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因为他并没有内化和理解知识本身的意义,只是在题量训练和解题技巧上卖了力气,当高年级题目综合性越来越强的时候,如果不是真正的理解,靠大量的刷题是解决不了本质问题的。
在生活中如何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
A:
这几年,数学上“思维”这个词叫的比较响,但凡有数学的地方都在讲思维培养,那到底什么是数学思维呢?生活中又该如何培养呢?我举几个例子大家就清楚了。
比如说:疫情期间大部分的时候,孩子们都在家里。一个孩子描述说今天的温度是35℃,现在是11点整,我们家有4口人,我的身高是110厘米……它可以把数表示在不同的情境中,能够理解数在不同的地方表示的意义也是不一样的,这其实就是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表达出来了,这就是一种抽象思维,那其实在这个过程中,也发展了孩子的数感。
小学生数学成绩低、差距大的原因是什么?
A:
三年级是个坎,四年级是个坡,过了这个坎爬过这个坡,就觉得轻松一些了。其实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比如有的孩子1-3年级没有养成学习数学的好习惯,到了4-6年级不仅仅是数学,各科知识内容难度都会比1-3年级的时候复杂,加之习惯弱一些,拉开差距是必然的。
就数学知识本身来说,我们也会发现1-3年级,知识结构相对单一,每一个单元和课时知识间的联系并不大,只要稍加努力学习,考试的时候成绩差距不会太大;但是基于数学知识是螺旋上升的,到4-6年级的时候,靠单一的知识点已经解决不了当下的问题了,综合能力的应用就会凸显出来。
举个例子,三年级学习了正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只要能灵活运用公式基本就不会出错,但到四年级的时候学习组合图形的面积,孩子们就得先判断,我要把图形分割成什么样的基本图形,利用哪些公式解决问题,单位不是要再进行换算,考查的面很广,考查的点很多,对孩子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也会提高要求,成绩的差距自然也就拉开了。
如何将数学和生活紧密联系?
A:
其实这也是我们一直以来教数学的一个理念,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好玩的,数学是有用的,数学是美妙的。
比如说:让孩子玩一些比如积木、七巧板,让孩子们多玩多接触,感受空间的搭建,感受图形的变换,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会认识三角形、梯形、正方体、长方体,甚至他可以观察发现正方体的六个面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在玩当中,他就掌握了数学上很多关键的知识。
为什么孩子出现听得懂,但是不会做的情况?
A:
“听得懂”和“会了”并没有因果关系。
首先是表层问题,“听懂了”可能是老师在讲台上讲的时候,听明白了,记住了方法,换换情境,又不会了,这就是常说的死记硬背,并没有真正理解这道题背后的数量关系;像这种情况,可以借助画图比如线段图等等,通过这种形象的图形帮我们去理解抽象的概念,就比较好掌握内在的意义了。
再就是根源问题,孩子长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不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缺乏主动思考问题的意识,当堂例题看似都能掌握,但其实不经历思考的掌握都只是浮于表面,这样长期下来,他们提取数学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都不能很好的得到锻炼,以至于影响对于知识的理解和内化,最终导致换一种形式不会做。
孩子在做数学题的时候,很容易粗心,影响准确率,存在这种情况吗?
A:
这种情况一定是存在的,但是“粗心”这个标签,不要轻易往孩子身上贴,一些孩子会认为,自己真的是粗心影响的准确率。反而会忽略问题产生的真正原因。
是没看清楚题目要求,还是看清了下笔写的时候没写对数,还是看清了写对了计算出了问题,还是本质原因?算理没有掌握,概念不清晰,没有真正掌握,其实这也是中高年级段,差距拉开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其实影响准确率的原因太多了,所以千万不要轻易贴上“粗心”的标签,要认真分析错误原因,才可以更好的进步。
如何改掉以上这种情况?
A: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大多这种现象有习惯养成的问题,我们可以随时记录我们所谓“粗心”的时刻,经常回顾“粗心”的这些问题,去整理并发现粗心真正产生的原因。
我觉得先从三点开始吧,眼到、手到、心到,这也是我经常给我的一些家长和学生们提的建议。
“眼到”就是读题的时候,小眼睛要注意力集中,逐字去审题,提取关键词;
“手到”就是下笔去写的时候写准确,避免抄错数据;
“心到”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从审题写题都要走心,去理解去分析,去真正掌握其中的数学道理,而不是简单的模式化的记忆或者套用,这样就会比较好的规避所谓的“粗心”问题了。
小学生数学要预习吗?
A:
一定要预习。
但是我们依然强调孩子预习的主导性,自主学习,可以给大家一些建议,可以让孩子阅读数学书,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圈点批注,哪些是看明白的,哪些是还有疑问的;
也可以试着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并记录下来,带着这些问题去课堂听课,注意力会更加集中,因为他一定总想着从课堂上解决预习过程中发现的这些疑惑,所以这样的预习会达到一个好的学习效果。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联系方式
0311-85906660 (教师招聘)
0311-86909990 (幼儿部招生咨询)
0311-86906660 (小学部招生咨询)
0311-89900886 (初中部招生咨询)
0311-88801211 (高中部招生咨询)
公众号
瀚林学校

瀚林幼稚园

咨询问答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石家庄 冀ICP备18003537号-1 版权所有:石家庄瀚林学校